马化腾的模仿之路还能走多远?

作者:浩网科技
发布时间:2012-03-08

一直以来,腾讯就像是一个不可战胜的帝国,它善于模仿,从模仿ICQ推出自己的第一款产品OICQ(腾讯QQ的前身)开始,一直到QQ秀、腾讯游戏、拍拍网、团购网及财付通等,腾迅总是在一项互联网应用即将兴起的时候,腾讯就推出与之相似的产品,并基于客户端进行推广,只要腾讯进入某一个领域,就会成为杀手,凭借着它的QQ庞大用户群和用户的黏性,就能够把对手挤到市场的边缘。争夺市场份额,将竞争者由“先驱”变成“先烈”。

  模仿战略的好处是成本低,风险小,即使没有收益,至少也不会损失多少。更何况,在后发制人之前,腾讯可以在暗处仔细地研究对方的产品,因此在腾讯在推出类似产品的时候,不仅颇有“惊艳”之感,而且凭借着模仿战略,腾迅不仅仅在互联网领域完成了产业多元化,也因为这些“模仿”项目,带来了巨大的收入。但凡事有利就有弊,腾迅的模仿战略走到今天,越来越吃力,更像是走进了死胡同。

  有人说在美国,学生会想,如果我捣鼓出好东西,Google会收购的。但是在中国,他们会想,如果我弄出来好东西,腾讯就会山寨一个。腾讯在历史上推出的产品基本上都是属于中庸。不是腾讯没有人才,而是这些产品都没有当作战略性产品来看待。可能包括腾讯的马化腾在内,都迷信QQ永不破灭的神话,都相信通过QQ这个平台进行推广的效用,因此没有全心全意地去钻研信息共享,没有专心致志地去做产品。搜狐的首席执行官张朝阳曾批评腾讯说,这家公司不创造任何东西。

  腾迅在很多领域都做“老二”,即模仿者,大部分都很成功,少数项目也有失败的。但这种政策将越来越难以有效,一方面,对于被模仿者来说,他们的产品是他们“全部的心血”,所以无论如何,他们都要全力以赴,那样才有活下去的可能。但是,对腾迅来说,所以如果东方不亮,希望亮,由于他们有用户的基础,所以不会像被模仿者那样,有那么深的忧患意识。简单的来讲,模仿者不会像“被模仿者”那样“拼命”。

  腾讯的这些霸道动作,不禁令人想起1500年左右的那个庞大的奥斯曼帝国,他们甚至将欧洲人赶入大西洋当海盗。然而奥斯曼帝国就是从1500年开始,即在帝国看上去最辉煌的时候走向衰败。奥斯曼帝国的苏丹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国家竞争力的本质是什么。他相信财富、相信领土、相信武力、相信酷政,但其实这都是表象,西欧的崛起,关键是鼓励理性主义的思想、保证财产权、建立资本市场、促进有利于交通和通讯的科学技术。

  2010年的腾讯帝国有相似之处。它相信它的模仿战略的有效性,相信QQ客户端的黏性,相信自己在客户体验方面对细节的把握。然而,这可能会引导腾讯帝国去执行一个错误战略。当爱迪生把灯泡发明出来的时候,你花很大力气打磨那一盏油灯,能有什么用呢?这个错误战略甚至有可能是致命的,但要三年、五年之后才能表现出来。正是在模仿战略的主导下,腾讯没有第一个占据住微博这种信息共享形式的战略高地。腾讯对模仿战略的“路径依赖”将是长期的,但却是致命的。

  颠覆腾讯QQ的,不是客户端,而是类似于Twitter、Facebook、新浪等,这是因为它们有能力对信息共享重新定义。腾讯有点像PC时代的微软。威胁Windows操作系统的,不是Linux,而是谷歌的Chrome浏览器,这是因为谷歌对计算进行了重新定义。换句话说,微博与QQ在本质上是相同的,都是信息沟通与共享。只不过在微博上,信息共享的载体是页面。在QQ上,信息共享的载体是客户端。而客户端注定是一种过渡性的产品。随着带宽不断加宽,很多客户端不断被页面应用所替代。比如音乐或视频,现在基本上都是在线播放。

  在微博上,用私信交流可以取代QQ上一对一的交流;对公众发布信息可以取代QQ上聊天室的功能;微博上的群组功能可以取代QQ的群聊功能;微博上发布视频和图片可以取代QQ上的视频和图像传输。新浪的微博可以开发出更多的应用,不仅可以取代QQ的全部功能,而且还有更丰富的应用,还有更新颖的体验。更何况,新浪的微博已经形成了品牌,形成了用户黏性,有了用户规模,而且截止到目前,它的用户规模还在迅速膨胀。

  也许马化腾与乔布斯的区别在于,马化腾更像是一名政治型商人,更善于组合和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。这种策略更符合当下的中国的国情,但是他的这种策略是建立在两种假设之上的,一是中国对FCAEBOOK和GOOGLE等,国际互联网巨头有一定的门槛,对腾迅起到一定的保护性作用。二是中国当下的民营企业,必须与政府搞好关系,获得政府的资源和认可才能更好的生存。但在经济与政治越来越全球一体化的今天,一切皆有可能,一切皆在变,包括这两种假设。而唯一不变的是,所有的企业,尤其在是互联网领域,只有创新才是生存和持续增长的源动力。即使是过去腾迅的“黄金十年”似乎颠覆了这个理论,但下一个十年,这种价值观肯定会恢复正常,只有变才是一直不变的东西。